记者手记:跟随总书记实现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
日期:2023-07-11 12:00:55 / 人气:215
新华社苏州电题:记者手记:跟随总书记实现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路。新华社记者朱继钗,一个姑苏城里的张艳,半首江南诗。打开这座“最江南”的城市,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,就像苏绣之都双面绣。“我来到这里,昨天看了苏州工业园区,今天来看看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。”上午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平江路,感受古城魅力。前一天下午,总书记刚到苏州,乘车来到即将“站上30岁”的苏州工业园区考察创新发展。在苏州采访时,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:过去从未走远,未来无限。在平江路入口处的展厅和展板上,一幅南宋时期雕刻的平江图,清晰地展示了800年前平江楼的平面轮廓和街道布局。总书记走近前,仔细研究了一番。展厅的另一侧,鸟瞰视野开阔——一个是古城的最高点——南朝时期修建的北寺塔,另一个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新地标。在古城里,脉络纹理没有改变;新区有许多高层建筑。同框看新旧,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,既有人文底蕴,又有时代潮流。走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展示中心,一种科技感和未来感扑面而来。明亮的展厅里,苏州在高端装备制造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纳米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“明星产品”琳琅满目。在高精尖技术领域,方寸天地,指尖干坤,用有限的努力发挥到了极致,颇符合苏州人“以一石代山,以一勺代水,以小视角看世界”的山水艺术。还有这些直观数据所展现的工业城市、创新城市、开放城市的“硬实力”:苏州2022年GDP达2.4万亿元,居全国第六,工业总产值4.36万亿元,居全国第二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2.5%。科技创新板上市企业50家,居全国第三,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0亿美元,居全国第三...总书记深情表达了对苏州的印象:“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。既有历史文化的传承,又有高科技的创新和高质量的发展,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。”正是因为“结合”,才打开了新的空间,创造了新的可能。传统与现代、历史与未来、文化与科技、人文与经济本可以共存共荣。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。转到枝江新余,《文化是灵魂》一文说:“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”;文化的力量“总是融于经济力量、政治力量、社会力量之中,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、政治文明的航标灯、社会和谐的粘合剂”。另一篇《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》深刻阐释了“文化经济”的概念:“所谓文化经济,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,其本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、互动、融合。”党的十八大后,从指出“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”,到强调“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”,再到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敬畏历史、文化、生态”...经济发展、文化繁荣的发展路径更加鲜明。看人文,把它变成世界。苏州是理解人文经济学的绝佳样本。在平江路上,当地负责同志自豪地向总书记细数苏州的文化底蕴:苏州园林、大运河苏州段、昆曲、古琴、晋松、丝绸、象山派传统建筑技艺、苏州端午习俗、碧螺春等。,建立了一个繁荣的人类。”百步之内,必有芳草。“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。”总书记的形象和位置被赞。在街边的一家店铺里,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剑英。看着平静如水的心灵飞翔,听着四代相传的故事,总书记很是感慨:“中华文化的传承力度有多大,通过这幅苏绣就能看出来。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韧性、耐心和决心,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。”这些话阐明了中国人血液中自古以来不变的根、根、魂,贯穿其中的意义、内涵、脉,以及传承下来的精、气、神。“不仅要传承物质形态,更要传承内心”。一向手工业发达的苏州,将厚重的文学之“道”与精工之“术”相结合,创作出享誉海内外的苏联工人和苏联作品。精密的高科技,和一丝不苟的传统工艺一样,需要“物尽其用,人尽其用”的努力。“苏功和苏佐是当年的‘专精新锐’。”采访中,一位当地干部的话语富有启发性,总有充满辩证关系的表述,如“苏州人说吴侬软语,做的事却很辛苦”“听着慢悠悠的评弹,培养出永远争第一的城市气质”“他们有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,有实现目标仍不放弃更高目标的韧劲”...文化表达方式可能不同,但内心的灵魂永远是一样的。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,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,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核心。“城者,所以晟敏也。”这是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一句老话。平江边,大樟树下,碧螺春茶香,琵琶三弦,音乐悠扬,吴侬软语。总书记饶有兴致地与当地居民和游客一起欣赏了评弹表演。唱完一首歌,总书记带头鼓起掌来。“生活在这里很幸运”,总书记笑着说。平江街道牛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张莹莹就在人群中,听到这句话心里一热。15年在古城工作的回忆涌上心头:从古建筑、老房子的保护修缮,到协调处理邻里父母的短期困苦指数,换来的是普通人的幸福指数。普通人的口碑往往是沧桑巨变中里程碑的缩影。在人群中,高喊“幸福!”“开心!”真诚的话语。仓里知道礼仪,衣食知道荣辱。人文经济,说到底,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,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活实践。见到总书记时,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剑英正在创作一幅《太平鸟》。她说,她取的是“太平盛世”的美好寓意。如今,一幅中国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五千年文明的现代化,必然有自己的渊源和匠心,也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古为今用、守正创新。车辆离开苏州工业园区,看到远处的金鸡湖。“东方之门”巍然屹立。“当中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的时候,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要巍然屹立”——总书记曾经说过的话回荡在我的耳边。透过“东方之门”,历史、现实、未来交相辉映,一种新的东方万象的瑰丽气息浮现。(新华网)[责任编辑:刘欢]
作者:开丰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哔哩哔哩“人肉开箱”案涉案40余...11-30
- 国家流感中心:上周,南方和北方省...11-30
- 【追踪】因故意伤害旧案,广东“...11-30
- 多个发热门诊在几种呼吸道传染病...11-30